水生腐殖酸研究的新进展

水生腐殖酸研究的新进展

天然水体中的腐殖酸类物质是微量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也是供水系统中生成致突变化合物的主要母体物质。北京大学陶澍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8671053)资助下,首次对中国东部主要河流的腐殖酸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查明了我国东部地区河水腐殖酸的含量在0.9—15毫克/升,且有自北向南递减趋势,其主要来自沉积物中腐殖酸的释放及土壤腐殖酸的淋溶。

  在腐殖酸环境特性表征、腐殖酸异质性定量描述、腐殖酸与金属相互作用测定与模型,以及腐殖酸在氯化过程中的卤代活性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运用迁移动力学原理成功地解释了阳极溶出极谱法测定络合容量结果有系统误差的根本原因,建立了测定络合容量的外推零富集时间阳极溶出法;其论文被国外学者认为解决了我们在络合容量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为对其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在腐殖酸与金属相互作用研究中率先提出综合多配位体和亲和谱两类模型优点的定络合常数模型;建立了用串联柱与峰加宽效应校正相结合测定腐殖酸分子量分布的新方法,首次获得腐殖酸分子量分布图,而不是传统的凝胶色谱图;成功地将多元分析方法用于腐殖酸特性谱图的特征表述,为探讨其地理差异提供了定量手段;用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腐殖酸对铜生物毒性的影响,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将形态分析方法与氯化实验相结合,查明了天然水氯化过程中生成卤代烃的主要母体物质。

  该项成果为进一步开展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先进可行的分析测试方法。

上一条   下一条